close

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杭州日報

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表2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2016-02-09


推動“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著力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實現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加大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軍民融合等統籌力度,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城市硬實力的同時註重提升城市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路子走下去,全面推進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麗杭州”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形成人口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實現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放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趨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傢戰略,深入推進區域合作與發展,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堅持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註重機會公平,保障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全市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實現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第四章 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在全國全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世界名城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各項具體目標如下:

——綜合實力更強。在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的基礎上,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力爭提前實現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經濟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發展質效更高。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全國領先,形成更高水平的服務經濟。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試點示范作用充分顯現,創業創新生態系統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5%,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人才總量達到250萬人,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基本形成以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方式,建成人才強市和創新型城市。

——城市功能更全。城市國際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業創新中心。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效果顯著,市域功能佈局更加完善,形成更加協調的城鄉區域關系,在杭州都市區中的極核作用明顯增強,服務全省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一基地四中心”優勢更加凸顯。

——生態環境更優美。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開發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黑臭河和地表水劣V類水質全面消除,錢塘江(杭州段)、苕溪(杭州段)水質基本達到或優於Ⅲ類水,細顆粒物(PM2.5)濃度逐步下降,建成國傢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杭州的天更藍、地更凈、水更清、山更綠。

——治理體系更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舉措實現重大突破,政府績效管理體系持續完善,市場配置資源能力顯著增強,平安杭州和法治杭州建設取得新成效,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穩步提升,努力形成高品質、高績效的公共治理和政府服務的“杭州標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人民生活更美好。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衛生、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超過20萬套,新增城鎮就業人口85萬人,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以內。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第二篇 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

城市國際化是杭州“十三五”時期的首位戰略、首要任務,既要舉全市之力保障G20峰會,更要借好東風,搶抓機遇,放大後峰會、前亞運國際效應,爭當“一帶一路”建設排頭兵,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推動城市國際化水平躍上新臺階。

第五章 全力以赴辦好兩會

第一節 全力服務保障G20峰會

堅持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強措施,全力保障2016年G20峰會順利進行,努力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呈現杭州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有序推進場館改造提升、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道路整治等任務,紮實做好文藝演出、志願者服務、市民素質提升和宣傳發動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環境。以最嚴最實措施做好峰會安保維穩。完善指揮調度體系,籌劃綜合模擬演練,做好機場、交通組織等全方位保障工作,確保各項流程和環節有序高效運行。

第二節 精心籌備2022年亞運會

按照“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制定“亞運前”行動方案。加快奧體博覽中心主體場館建設,改造利用各區縣(市)、高校和杭州都市區現有場館設施資源,確保各類場館滿足亞運會賽事要求。科學規劃建設亞運村。推進亞運會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周密籌劃亞運專項計劃和預案,及早謀劃啟動亞運會安保維穩工作,積極開展征集亞運口號、會歌、吉祥物等文化活動,著力打造智能型亞運會。

第六章 放大兩會國際效應

第一節 提升國際合作層次

充分做好G20峰會前後國際經貿交流活動和經貿合作,有效對接全球優質資源,吸引匯聚國際機構、跨國公司進駐杭州。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創新合作與競爭,支持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承接國際技術轉移和促進自主技術海外推廣。以電子商務、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為重點,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百億級創新型領軍企業,形成一批世界五百強跨國企業。

第二節 打造國際會展之都和賽事之城

制定“後峰會”深化策略,提升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等展會國際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品牌展會、高端論壇等國際商務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之都。著力吸引國際組織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落戶杭州,積極承辦國傢重要外事活動。全力承辦好一系列國內外重要賽事,加強與擁有優質賽事資源的機構合作,大力引進國際性頂級賽事,升級錢塘江國際沖浪對抗賽、國際馬拉松比賽(杭州)等國際賽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之城。

第三節 打造國際重要的旅遊休閑中心

圍繞“杭州,詩意之旅”,打響以西湖、千島湖為代表的世界級山水旅遊品牌,策劃符合國際遊客需求的精品旅遊產品,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遊客服務體系。依托跨境電商平臺,著力集聚國際知名消費品牌,積極爭取離境退稅政策。充分利用兩會舉辦契機,加強與國際主流媒體合作,推進國際化旅遊宣傳營銷,開展一系列全球性主題活動。繼續提高杭州口岸免簽中轉便利化水平,提升城市旅遊的國際可進入性。

第四節 打造東方文化國際交流重要城市

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獨特魅力,充分發揮西湖、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綜合帶動效應,全力推進良渚文化遺址申遺,有序做好南宋皇城大遺址、跨湖橋文化遺址、錢塘江古海塘遺址和西溪等申遺工作,努力打造世界級文化和自然遺產群落。創新完善對外文化傳播和交流機制,著力提升絲綢、茶葉、印學和南宋官窯等東方傳統文化藝術的世界知名度,打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品牌。充分借助兩會和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等所搭建的文化聯系通道,發揮名校、名企、名人的作用,鼓勵和吸引世界各國政府和文化機構來杭舉辦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專欄1:設施提升和保障工程

第七章 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第一節 創新跨境電商管理制度和規則

全面落實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實施方案,全面構建“六體系兩平臺”,建設成為全國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創新中心、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跨境電子商務大數據中心。完善“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平臺,創新便利化通關模式。建立跨境電商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支付、物流、退稅、結匯等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逐步形成一套適應和引領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的管理制度和規則,提升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申報創建國傢綜合保稅區,探索成立“網上絲綢之路產業聯盟”,打造網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樞紐和網上開放門戶。

第二節 構建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鏈

科學規劃市域線下綜合園區佈局,培育引進一批跨境電商企業和平臺,強化線下綜合園區集聚發展。大力發展企業對企業跨境電商,推進跨境電商平臺、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與綜試區線上“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平臺對接,引導傳統外貿企業、專業市場向跨境電商轉型。創新跨境電商合作方式,積極融入國外零售體系。創新跨境電商金融服務,打造跨境電商大數據交換整合和研究利用中心,爭取更多電商國傢技術標準落戶杭州。推進跨境電商海外物流體系建設,鼓勵海外交易、營銷、倉配平臺建設,構建全球最優跨境電商生態圈。

第八章 構築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第一節 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著力發展“互聯網+跨境貿易+中國制造”模式,擴大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產品的出口比重,加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度。爭取開展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完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全市外貿優進優出。擴大服務貿易,高標準建設服務外包示范城市,重點推動文化服務、研發設計、技術與軟件、國際物流等服務出口,推進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構建杭州“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平臺,推動國際市場多元化發展。創新進口模式,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緊缺物資、高端裝備及配套產品,促進貿易平衡。

第二節 打造“走出去”升級版

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傢為重點透天電梯保養,以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和“網上絲綢之路”為平臺,擴大國際優勢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生物制藥等開展境外產業合作,共建經貿合作園區,謀劃和實施一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支持優勢企業承建沿線國傢港口、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等重大工程,帶動設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著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國企業,支持開展全球佈點、跨國經營和海外並購,增強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打造跨境電商離岸服務中心。鼓勵大企業、大集團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研發機構、設計中心和營銷網絡,逐步構建國際化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體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專欄2: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

第三節 提高外資利用水平

培育和優化一批高能級開放平臺,提升外資利用承接能力。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大力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和區域總部、結算中心落戶杭州,鼓勵外資重點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資以參股、並購、融資租賃等方式參與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並重組。制定實施新一輪以民引外行動計劃,探索民營企業以海外上市、引入創投基金等方式與外商合資合作,支持境內上市企業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

第九章 營造國際化環境

第一節 打造接軌國際營商環境

對標國際通行規則,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和接軌國際的市場規則體系。推進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按照國傢部署逐步放開外資在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推進對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改革。加快引進境外商事仲裁和調解機構,建立與開放市場環境相匹配的產業預警、風險防范和權益保障體系。

第二節 優化國際化人居環境

高標準建設國際化生活社區、商業街區和商務樓宇。實施教育國際化行動計劃,繼續推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規劃建設,拓展中外合作辦學,創建國際化示范校,實現學前到高中段教育教師海外研訓全覆蓋。完善涉外教育服務體系,打造“留學杭州”品牌。落實醫療服務國際化行動計劃,積極引進國際性醫療機構,推進國際醫院試點。建立健全國際遠程會診系統、國際醫療急救體系和國際醫療服務結算體系。

第三節 營造國際化人文環境

全方位營造國際化語言環境,廣泛開展國際交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普及教育活動,提高市民國際交流能力。完善國際化公共服務體系,開展符合國際通行要求的城市英語標識和外語咨詢體系建設,暢通在杭外籍人士信息獲取渠道。依托在杭高校,組建杭州國際化服務志願者隊伍。增強城市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尊重國際人士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第四節 強化國際化通道建設

全力提升航空口岸國際化水平,推動建設絲綢之路沿線國傢主要城市航線,積極開辟中東、歐美、大洋洲直航航線,加密亞洲主要城市航班頻率,完善東亞、東南亞航線網絡,拓展航空配套服務市場,支持開通國際貨運航線,構建區域亞太門戶樞紐。加強與“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鐵路骨幹支線網銜接,積極對接義新歐、甬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加強與寧波—舟山港、上海港的對接,鼓勵優勢企業與沿線國傢重要港口國際合作,打通海上絲綢之路。

專欄3:國際化環境營造工程

第三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努力打造“創新創業新天堂”,讓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人才充分活躍起來,使創新創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第十章 建設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

第一節 增強基礎創新和知識創新能力

發揮在杭高校在原創知識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核心帶頭作用,支持浙江大學“16+X”攻關項目,主動對接和吸引國傢級科研機構來杭建設高水平的分支機構,提高原創性和源頭性知識生產的能力。支持在杭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究院承擔國傢科技重大專項的戰略研究,加快推進產業集群企業協同創新,到2020年掌握一批網絡信息技術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3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

第二節 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

堅持示范應用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進一步強化新技術、新產品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示范應用,組織實施一批在國際領先、國內先進的重大科技示范應用戰略項目,加大對本地企業自主創新產品首臺套支持,著力打造網絡信息技術與產業自主創新的高地和產業化基地,積極開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系統等工業自動化項目的產業化。

第三節 創新科技體制機制

落實推廣中關村“6+4”先行先試政策,圍繞國務院批復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等六大領域積極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全面開展杭州高新區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機制,探索采取綜合性普惠政策。建立健全運用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引導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深化政產學研資結合,推動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下轉第4版)




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表2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2016-02-09


推動“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著力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實現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加大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軍民融合等統籌力度,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城市硬實力的同時註重提升城市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路子走下去,全面推進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麗杭州”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形成人口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實現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放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趨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傢戰略,深入推進區域合作與發展,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堅持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註重機會公平,保障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全市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實現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第四章 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在全國全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世界名城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各項具體目標如下:

——綜合實力更強。在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的基礎上,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力爭提前實現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經濟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發展質效更高。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全國領先,形成更高水平的服務經濟。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試點示范作用充分顯現,創業創新生態系統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5%,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人才總量達到250萬人,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基本形成以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方式,建成人才強市和創新型城市電梯維修費用

——城市功能更全。城市國際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業創新中心。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效果顯著,市域功能佈局更加完善,形成更加協調的城鄉區域關系,在杭州都市區中的極核作用明顯增強,服務全省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一基地四中心”優勢更加凸顯。

——生態環境更優美。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開發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黑臭河和地表水劣V類水質全面消除,錢塘江(杭州段)、苕溪(杭州段)水質基本達到或優於Ⅲ類水,細顆粒物(PM2.5)濃度逐步下降,建成國傢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杭州的天更藍、地更凈、水更清、山更綠。

——治理體系更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舉措實現重大突破,政府績效管理體系持續完善,市場配置資源能力顯著增強,平安杭州和法治杭州建設取得新成效,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穩步提升,努力形成高品質、高績效的公共治理和政府服務的“杭州標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人民生活更美好。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衛生、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超過20萬套,新增城鎮就業人口85萬人,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以內。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第二篇 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

城市國際化是杭州“十三五”時期的首位戰略、首要任務,既要舉全市之力保障G20峰會,更要借好東風,搶抓機遇,放大後峰會、前亞運國際效應,爭當“一帶一路”建設排頭兵,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推動城市國際化水平躍上新臺階。

第五章 全力以赴辦好兩會

第一節 全力服務保障電梯保養推薦G20峰會

堅持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強措施,全力保障2016年G20峰會順利進行,努力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呈現杭州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有序推進場館改造提升、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道路整治等任務,紮實做好文藝演出、志願者服務、市民素質提升和宣傳發動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環境。以最嚴最實措施做好峰會安保維穩。完善指揮調度體系,籌劃綜合模擬演練,做好機場、交通組織等全方位保障工作,確保各項流程和環節有序高效運行。

第二節 精心籌備2022年亞運會

按照“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制定“亞運前”行動方案。加快奧體博覽中心主體場館建設,改造利用各區縣(市)、高校和杭州都市區現有場館設施資源,確保各類場館滿足亞運會賽事要求。科學規劃建設亞運村。推進亞運會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周密籌劃亞運專項計劃和預案,及早謀劃啟動亞運會安保維穩工作,積極開展征集亞運口號、會歌、吉祥物等文化活動,著力打造智能型亞運會。

第六章 放大兩會國際效應

第一節 提升國際合作層次

充分做好G20峰會前後國際經貿交流活動和經貿合作,有效對接全球優質資源,吸引匯聚國際機構、跨國公司進駐杭州。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創新合作與競爭,支持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承接國際技術轉移和促進自主技術海外推廣。以電子商務、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為重點,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百億級創新型領軍企業,形成一批世界五百強跨國企業。

第二節 打造國際會展之都和賽事之城

制定“後峰會”深化策略,提升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等展會國際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品牌展會、高端論壇等國際商務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之都。著力吸引國際組織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落戶杭州,積極承辦國傢重要外事活動。全力承辦好一系列國內外重要賽事,加強與擁有優質賽事資源的機構合作,大力引進國際性頂級賽事,升級錢塘江國際沖浪對抗賽、國際馬拉松比賽(杭州)等國際賽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之城。

第三節 打造國際重要的旅遊休閑中心

圍繞“杭州,詩意之旅”,打響以西湖、千島湖為代表的世界級山水旅遊品牌,策劃符合國際遊客需求的精品旅遊產品,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遊客服務體系。依托跨境電商平臺,著力集聚國際知名消費品牌,積極爭取離境退稅政策。充分利用兩會舉辦契機,加強與國際主流媒體合作,推進國際化旅遊宣傳營銷,開展一系列全球性主題活動。繼續提高杭州口岸免簽中轉便利化水平,提升城市旅遊的國際可進入性。

第四節 打造東方文化國際交流重要城市

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獨特魅力,充分發揮西湖、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綜合帶動效應,全力推進良渚文化遺址申遺,有序做好南宋皇城大遺址、跨湖橋文化遺址、錢塘江古海塘遺址和西溪等申遺工作,努力打造世界級文化和自然遺產群落。創新完善對外文化傳播和交流機制,著力提升絲綢、茶葉、印學和南宋官窯等東方傳統文化藝術的世界知名度,打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品牌。充分借助兩會和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等所搭建的文化聯系通道,發揮名校、名企、名人的作用,鼓勵和吸引世界各國政府和文化機構來杭舉辦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專欄1:設施提升和保障工程

第七章 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第一節 創新跨境電商管理制度和規則

全面落實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實施方案,全面構建“六體系兩平臺”,建設成為全國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創新中心、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跨境電子商務大數據中心。完善“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平臺,創新便利化通關模式。建立跨境電商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支付、物流、退稅、結匯等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逐步形成一套適應和引領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的管理制度和規則,提升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申報創建國傢綜合保稅區,探索成立“網上絲綢之路產業聯盟”,打造網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樞紐和網上開放門戶。

第二節 構建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鏈

科學規劃市域線下綜合園區佈局,培育引進一批跨境電商企業和平臺,強化線下綜合園區集聚發展。大力發展企業對企業跨境電商,推進跨境電商平臺、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與綜試區線上“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平臺對接,引導傳統外貿企業、專業市場向跨境電商轉型。創新跨境電商合作方式,積極融入國外零售體系。創新跨境電商金融服務,打造跨境電商大數據交換整合和研究利用中心,爭取更多電商國傢技術標準落戶杭州。推進跨境電商海外物流體系建設,鼓勵海外交易、營銷、倉配平臺建設,構建全球最優跨境電商生態圈。

第八章 構築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第一節 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著力發展“互聯網+跨境貿易+中國制造”模式,擴大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產品的出口比重,加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度。爭取開展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完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全市外貿優進優出。擴大服務貿易,高標準建設服務外包示范城市,重點推動文化服務、研發設計、技術與軟件、國際物流等服務出口,推進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構建杭州“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平臺,推動國際市場多元化發展。創新進口模式,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緊缺物資、高端裝備及配套產品,促進貿易平衡。

第二節 打造“走出去”升級版

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傢為重點,以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和“網上絲綢之路”為平臺,擴大國際優勢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生物制藥等開展境外產業合作,共建經貿合作園區,謀劃和實施一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支持優勢企業承建沿線國傢港口、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等重大工程,帶動設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著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國企業,支持開展全球佈點、跨國經營和海外並購,增強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打造跨境電商離岸服務中心。鼓勵大企業、大集團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研發機構、設計中心和營銷網絡,逐步構建國際化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體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專欄2: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

第三節 提高外資利用水平

培育和優化一批高能級開放平臺,提升外資利用承接能力。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大力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和區域總部、結算中心落戶杭州,鼓勵外資重點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資以參股、並購、融資租賃等方式參與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並重組。制定實施新一輪以民引外行動計劃,探索民營企業以海外上市、引入創投基金等方式與外商合資合作,支持境內上市企業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

第九章 營造國際化環境

第一節 打造接軌國際營商環境

對標國際通行規則,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和接軌國際的市場規則體系。推進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按照國傢部署逐步放開外資在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推進對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改革。加快引進境外商事仲裁和調解機構,建立與開放市場環境相匹配的產業預警、風險防范和權益保障體系。

第二節 優化國際化人居環境

高標準建設國際化生活社區、商業街區和商務樓宇。實施教育國際化行動計劃,繼續推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規劃建設,拓展中外合作辦學,創建國際化示范校,實現學前到高中段教育教師海外研訓全覆蓋。完善涉外教育服務體系,打造“留學杭州”品牌。落實醫療服務國際化行動計劃,積極引進國際性醫療機構,推進國際醫院試點。建立健全國際遠程會診系統、國際醫療急救體系和國際醫療服務結算體系。

第三節 營造國際化人文環境

全方位營造國際化語言環境,廣泛開展國際交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普及教育活動,提高市民國際交流能力。完善國際化公共服務體系,開展符合國際通行要求的城市英語標識和外語咨詢體系建設,暢通在杭外籍人士信息獲取渠道。依托在杭高校,組建杭州國際化服務志願者隊伍。增強城市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尊重國際人士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第四節 強化國際化通道建設

全力提升航空口岸國際化水平,推動建設絲綢之路沿線國傢主要城市航線,積極開辟中東、歐美、大洋洲直航航線,加密亞洲主要城市航班頻率,完善東亞、東南亞航線網絡,拓展航空配套服務市場,支持開通國際貨運航線,構建區域亞太門戶樞紐。加強與“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鐵路骨幹支線網銜接,積極對接義新歐、甬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加強與寧波—舟山港、上海港的對接,鼓勵優勢企業與沿線國傢重要港口國際合作,打通海上絲綢之路。

專欄3:國際化環境營造工程

第三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努力打造“創新創業新天堂”,讓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人才充分活躍起來,使創新創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第十章 建設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

第一節 增強基礎創新和知識創新能力

發揮在杭高校在原創知識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核心帶頭作用,支持浙江大學“16+X”攻關項目,主動對接和吸引國傢級科研機構來杭建設高水平的分支機構,提高原創性和源頭性知識生產的能力。支持在杭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究院承擔國傢科技重大專項的戰略研究,加快推進產業集群企業協同創新,到2020年掌握一批網絡信息技術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3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

第二節 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

堅持示范應用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進一步強化新技術、新產品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示范應用,組織實施一批在國際領先、國內先進的重大科技示范應用戰略項目,加大對本地企業自主創新產品首臺套支持,著力打造網絡信息技術與產業自主創新的高地和產業化基地,積極開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系統等工業自動化項目的產業化。

第三節 創新科技體制機制

落實推廣中關村“6+4”先行先試政策,圍繞國務院批復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等六大領域積極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全面開展杭州高新區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機制,探索采取綜合性普惠政策。建立健全運用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引導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深化政產學研資結合,推動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下轉第4版)


arrow
arrow

    n78zng7ag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